【千方百计 · 投你所好】大家好,我是 千投项目网站长投哥,今日站长实操网赚资源已更新!
原标题:王立铭:内卷,是一场灾难

《先声》·第11期人类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在科技发展减速、全球化退潮、地区冲突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人类世界又到了一个范式转移的关键时期当传统的成功路径正在快速失效,新的路径尚未建立起来时,马化腾、张一鸣等诸多企业家们,在进化论中寻找出路。
比如腾讯遵守创造生物性组织的“灰度法则”,在创新产品时,像允许进化中的变异一种,允许“不完美”进化论如同一场穿越40亿年的华丽冒险,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遍历天文数字般的随机试错和路径选择最终存活下来而人类一万年的历史中,充斥着偶然、灾难和混乱,变化才是常态,岁月静好、单向递增反而是个异常。
生物科学家王立铭曾说,进化论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学人类如何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又如何用进化论的眼光理解商业?作为普通个体,应当具备怎样的进化思维,更好的指导人生?本期《先声》,我们邀请了生物科学家王立铭教授,以进化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理解世界,以下是他的口述,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口 述:王立铭 生物科学家 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院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作者采 写:孙玄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进化论是地球上唯一靠谱的成功学哲学家韩炳哲将21世纪的社会描述为“功绩社会”,其最大的特征是充满竞争、效绩主导在功绩社会中,很多人都渴望成功,甚至成为人上人我们发现大行其道的成功学法则都建立在一个非常朴素的、对世界的假设上——。
目标恒定,路径清晰,比拼效率现在人类突然进入到一个路径不清晰的世界,原有的成功路径失效了,甚至于人类积累的大量研究经验都帮不了我们在混沌中,人类如何找到全新的路径?生物学有一个“大一统”理论——进化论,它是唯一一条能把复杂生命现象串联起来的线索,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绵延不绝的生存了40亿年,数量繁多、生物多样,没有中断过,至少证明了它们的抗打击能力很强除此之外,40亿年间,地球的生存环境和所需的生存技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生物的生存技能特别能适应不同的场景,有很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
整个生物界完全是在一个盲目的环境里,通过不断试错,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得到绵延不绝的生存经验所有这一切,生物都是在没有任何路径指导下完成的相较于生物进化的过程,人类世界面临的问题不算“大事”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因智力、逻辑思考能力、科学等等,能够观察其他生命现象,总结提炼,从而把它变成更多有意识的工具,在变化的世界里活得更好,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能力。
生物世界40亿年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会对人类世界有一个全新的启发。

丛林法则,错在哪儿了?进化论曾得到全世界知识精英的青睐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正式提出了生物进化初步的理论框架,100年后,进化论在全世界流行,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受启蒙运动的余波,人们摆脱了对神权和王权的依赖,开始利用理性、逻辑,包括科学理论来理解世界,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是西方殖民主义盛行,老牌帝国主义尤其是欧洲,为了合理化解释自己对落后国家和弱小民族的欺凌,认为占领落后国家是向着人类正确的方向在演进西方的知识精英用非常粗暴的方式,套用“进化论”,理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事。
同一个生物内部,个体之间两两不同,不同的生物个体间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生存竞争,来占据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繁殖资源,谁胜利谁就活下来,谁失败了谁就应该灭亡,甚至无法繁殖后代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其结果天然的指向一些必然动作——种族歧视和优生学,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比如二战中,希特勒大肆屠杀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其背后的理论可以溯源到进化论二战结束后,全人类在彻底反省历史、清算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时,顺带把社会达尔文主义扫到历史垃圾堆里去了。
在160余年的时间里,进化论已经从达尔文个人的天才推想变成了有理论和实验支撑的现代科学理论站在当下,回看社会达尔文主义,它究竟错在哪里了?主要有两个一是从法学概念实然和应然的关系上来说,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不意味着人类应该做什么事。
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的是弱肉强食,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语言能形成密切的分工与合作,我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其次,从科学底层来说,弱肉强食在进化论中并不普遍为什么?真正的弱肉强食是胜利者活下来繁殖后代,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失败者死亡,甚至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这是我们理解的非常激烈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的方式。
反过来讲,当资源非常有限,生物的生存压力非常大时,物种的个体之间还要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拼得你死我活,反而不利于生物演化出丰富多样的、有价值的性状有生物学家做过一个试验,给孔雀鱼引入一种天敌——矛尾鱼,它的捕鱼能力很强,经过很多代的自然选择,你会发现活下来的孔雀鱼颜色很暗淡,长得整齐划一,因为颜色暗淡才不会吸引矛尾鱼的注意。
反过来,你给孔雀鱼引入一种江鱼,它虽然也是孔雀鱼的天敌,但捕鱼能力没那么强结果呢?孔雀鱼在相对温和的选择压力面前,更有机会演化出五颜六色的特征,多样化的程度更高在简单的研究中,你会得出结论:如果我们希望人类的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人类的特征更加丰富多样,使得未来的人类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它演化地多样性和机会,就不应该引入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类型地生存压力。
这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弱肉强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石,是分工与合作当我们谈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时,有一个基本假设——生存资源的匮乏性假设食物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你必须要抢才能生存,无非是抢的力度大小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的逻辑。
他在《人口学理论》里讲到,人类数量是指数增加的,比如一对夫妇生三个孩子,每个孩子再生三个孩子,它就是一个以3为底的指数函数,但是人类的粮食产出是线性增加的,不可能翻倍一个指数增加,一个是线性增加,这意味着总有一个时间点人类数量会超越粮食能够养活的数量,当“马尔萨斯陷阱”临界点来临之际,就会爆发瘟疫、战争、饥荒等等,降低人类数量,拉回到食物能够承载的数量上。
当人类只会种地时,生物演化速度很慢,粮食产量有限,“马尔萨斯陷阱”是成立的但它忽略了一个点:在更长的尺度内,生物有一个能力,即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能够把其他资源变成人类所需的生存资源举个例子,非洲草原上很多食草动物,如果套用弱肉强食的概念,所有食草动物之间应该打起来,牛和羊打,羊和斑马打,斑马和长颈鹿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互相竞争。
实际上,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在更多时候是和平共处的,你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悖论:自然界中物种间在同一个生存环境里很难直接产生激烈竞争的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史上,生物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技能,拓展出了对生存资源的利用程度。
比如同为食草动物,斑马和角马都吃地面上的草叶子,因为叶子里有纤维素,消化困难,需要大量地吃,而且吃起来很容易但是羚羊长出了特殊的牙齿和嘴巴结构,能挖出土来吃草根,且根部富含蛋白质,对于羚羊来说,它演化的技能,避免了和斑马、角马的直接竞争,还能获得高营养的食物。
换言之,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除了你死我活的存量竞争,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竞争——共同拓展生存空间,丰富可利用的生存资源正是基于此,物种之间、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就不需要产生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动物是靠漫长的进化形成这样的能力,而人类可以靠文明形成这样的能力。
人类的动物本能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它时刻提醒我们,战胜同类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繁殖机会,本能不会说话,但它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对于动物性,人类应当承认它的存在,但不应该顺应它从文明层面上来讲,人类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在生命现象中,损人利己的“行为”一般会匹配压制它发挥功能的机制,从而保证生物体可以有效地生存繁殖下去比如人类基因组里非常著名的LINE Y基因,在生殖细胞里,特别是精子里,能自我复制好几千份,这对生殖细胞来说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要携带一大推无用的东西,甚至会破坏掉其他正常的基因功能,有趣的是人类细胞早就开发出了大量的生物学功能来压制它。
所以基因和细胞个体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之上,不同的人做着各自擅长的事情,通过分工合作,打造出远超个体能力之外的文明,而且人类构建了道德、法律等社会秩序来对抗自私的冲动本能。
所以,人类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发展科技、商业和文明,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双赢,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科技革命的引擎熄火了人类进入到没有灯塔的时代?人类如何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德隆曾经做过估算,在工业革命前,世界的人均GDP是长期停滞,(增长曲线)几乎是平的,说白了人类和动物在利用资源的方式上没有本质区别,我们攫取植物果实的能力,只比动物稍微高级一点。
但在工业革命(19世纪)至今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人均GDP几乎呈现出多个数量级的飞跃。因为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和技术后,人为拓展了生存空间,可利用的资源飞速发展。

当科学和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后,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大,养活了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多全新的生活方式单单从提取热量来说,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时代的煤炭,再到电气时代的电能,如今的太阳能、原子能……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是其他生物无法想象的。
人类这一万年算下来,科学和技术真正为全人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找到新的资源,其他因素都是辅助性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生产力大爆发时期,即三次工业革命,包括最近的信息革命都在为人类找到新资源和新空间换言之,人类如果想要再上一个台阶的话,除了优化社会结构,即人类的分工-合作模式,更底层的是找到新的科技驱动力。
这恰恰是我相对比较担心的问题回看200年来科学驱动力的明确样式,科学走在前面,然后是技术的发明落地、大规模工程的应用,它是一个波浪式的变化过程基于此,你会意识到,我们今天享受的技术和共同成果,其科学理论的奠基在七八十年前甚至是百年前就诞生了。
往回追溯,人类最近一次科学的底层革命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的量子力学,到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革命即便是分子生物学革命距今也有70年了在这70年间,我们人类反复利用科技成果,把它变成技术、变成工程、变成产品,还没有从底层诞生出全新的科学。
由此推论,当上一波科学革命的红利被吃完时,下一波科学革命在哪里?即便是比较流行的ChatGPT,我不认为它真正创造了一个推动全新科学底层的革命如果没有新一轮科学革命,是不是意味着人类要进入到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人类下一代高歌猛进的时代在哪里?这是科学革命熄火的基点。
所以,人类应该花更多精力去催生或培育一次全新的科学革命那么,如何培育全新的科学革命?科学首先是建立在自由思想的基础之上,再者是投入巨量资源,开放合作在过去,无论是首个引力波探测还是希格斯玻色子被检测,这些最尖端的物理学探测都需要大量的人再一起合作完成。
所有这些都无法发生在高强度竞争的时代,想象一下,当国与国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还在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是无法催生一次全新的科学革命更令人担忧的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包括美国打压中国科学家,这与科学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
生物学上有个应激反应,当人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一些提高效率、保证当下生存的事情,看似合理的选择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恰恰不合理比如生物最底层的需求是繁殖,从效率上来讲,最简单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比如细菌的裂变,从中间一分为二,而有性生殖需要先找“配偶”,传递基因的效率比较低。
按照人类的逻辑,当压力大的时候,应该“无性生殖”,高效地传递基因,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当生存环境恶劣的时候,通过有性生殖以提高后代的多样性是很好的方法,在繁殖过程中,“父母”的遗传物质频繁交换,在随机的过程中,孩子的多样化程度远远大于无性生殖的孩子。
换言之,生物为了能在危险地环境中生存下去,保可能性、不保效率人类倾向于在压力大时做一些短期、立竿见影的事情当人类走到了十字路口,存量竞争压力加大,越是这时候,人类需要做得不是拼命奔跑,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广泛试错,寻找一个全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技术进步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吗?有人担心,技术会加剧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技术都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技术有一个流动的过程,被少数人发明,被更多人应用,然后最终进入到所有人的生活很显然最先发明应用和推广这项技术的人当然是率先会享受到这项技术的红利,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比如说英国率先发明了蒸汽机,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它也走在了全世界社会发展的前列,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阻止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与制度、文化不同的是,科技是没有门槛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科技在诞生之初会制造不平等,但在逐步扩散和推广的过程中,会自动弥合不平等,它本身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但是有个前提——技术不应该是可遗传的比如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已经从被动的自然选择到了一个主动演化的阶段,基因编辑能预防和治疗疾病,但不能修改精子或受精卵,因为受精卵没有意识,它无法做决定,只能父母替它做决定。
所以,技术的开发利用应该限制在同代人身上,避免使之变成可遗传的就技术有人担心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拥有自我毁灭的能力,比如原子弹的发明,抗生素的使用会改变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等等但我们能限制技术的进步吗?实际上,技术带来的问题是需要技术来解决。
比如说当我们发明了化石燃料,制造温室效应之后,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退回到农业社会,我们不再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减少尾气的排放,这是一个思路另外一个思路是我们要开发一个新能源,避免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其实显而易见后者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当技术被发明出来后,它已经有了生命力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有个核心观点,技术作为思想的一部分,自诞生之后,它就具备了可复制、可变异、可竞争、可选择的要素,这意味着技术会像生物一样自我进化,它的发展不在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
相对来说,我比较坚定的看法是技术是会带来很多问题的,甚至能让人类拥有自我毁灭的能力,但这不是我们反对技术的理由从生物学上来说,进化的方向既不是进步,也不是后退,而是帮助生物在此时此刻活得更好技术同样如此。
技术进步的方向永远是帮助人类在此时此刻活得更好比如,当人类进入一个你死我活的状态时,被率先演化出来的一定是那种帮助人类在那个时候更好地活下来的工具,那当然就是武器了,原子弹诞生于二战时期就是这个道理原子弹作为毁灭性武器被发明出来,但它的核反应堆对人类是有贡献的。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进入到一种高度合作、分工、相互信任的社会形态,优先开发出来的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会帮助人类生活地更好,如果人类生活的更好,也会帮助我们开发出更好的技术,所以两者之间是一个正向循环的关系。

商业内卷不是你死我活进化论早已超越生物学的范畴,马化腾、张一鸣等企业家们都生物学中寻找商业智慧商科教授莱昂·麦金森曾说:“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也非最聪明,而是最能适用改变的”他用充满进化论色彩的话,告诉商业领袖要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当经济增速换挡,高速增长的阶段结束后,企业被迫卷入存量竞争的红海中,如何活下去?达尔文从“马尔萨斯陷阱”中得到直接提示,当资源有限,生物个体非常多时,彼此之间就会产生竞争但是,达尔文对竞争的理解比马尔萨斯深刻得多,在他看来,同一个物种相似度极高的个体之间的竞争叫做种内竞争。
有个经典的笑话可以解释,两个人到非洲去旅行,狮子要吃这两个人,两个人就开始跑,躲这个狮子,A对B说你为什么跑这么快,跑的再快也没有狮子快,B说我不需要比狮子快,我只要比你快就可以了因为只要B比A快,A就会被狮子吃掉,A就活下来。
这是典型的种内竞争,他们的技能是一样的,就是跑步,比的是谁快谁慢,同样生存技能下的效率之争就叫种类竞争,这是第一层但是达尔文比马尔萨斯更深刻的是,他还提出了后两层——种间竞争和环境竞争种间竞争是物种间的竞争,物种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物种形成时,就天然的积累出不同的生存技能,以占据不同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两者间的竞争并不直接。
比如羚羊和角马,前者吃草,后者吃根,这就是生态位分离,两个物种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拥有不同的能力达尔文所说的第二层竞争,通过发展出不同的生存能力,竞争不同的生存空间相较于真实世界的竞争,种间竞争并不完全是弱肉强食的竞争,而是你好我也好的共生关系。
第三层是环境竞争,生物和它所在的环境竞争,比如为了和干旱竞争,仙人掌的茎变得很大,以便储存水分,叶子变得很小,以便减少水分的蒸发所谓环境竞争,就是发展出独特的生存能力来应对环境的特殊性这三种竞争需要的能力不同,种内竞争比拼的是效率,因为路径明确,谁的效率高谁胜出;种间竞争比拼的是多样性,开发出全新的生存空间;环境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储备可能性。
今天的商业世界,中国企业需要经历一次深刻的竞争方式转型,从专注于效率和狼性、致力于真刀真枪地消灭竞争对手的种内竞争思路,转向强调新生存空间和独特竞争力的种间竞争思路,以及适应环境变化、主动营造和改善环境的竞争思路。
创新来自冗余,需要“浪费”竞争和创新是企业成败的核心要素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曾在《创业中的窘境》中准确的描述商业世界的局部最有陷阱: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仍有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恰是完美无瑕的管理。
面对局部最优陷阱,破解之道是“颠覆性创新”,自己革自己的命生物多样性是创新的基础,而内卷往往压制创新,当生存压力太大,你只能在既定的方向上拼效率,没有向上腾挪的余地,会抑制生物的多样性在生物进化中,内卷才是常态,创新是很少见的。
创新往往意味着高昂的代价,一般情况下,破坏力比创造力更大关于创新,生物界有两个是反直觉的解释:一是创新发生在冗余的地方,看起来无用、累赘的东西对创新很重要比如,生物体中很多新基因的诞生就是冗余的结果,一个基因的拷贝在繁殖的过程中因为错误变成了两个,就产生了一个冗余,在冗余基因上能够做更多的基因变异。
所以冗余最大的价值在于降低试错成本企业想创新,需要牺牲一定效率,因为冗余是降低效率的,你要用冗余,你才有可能低成本创新,也就意味着你需要降低效率,你才能实现低成本的创新,这是一个反直觉的解释第二个反直觉的是排列组合式创新。
比如有性生殖是降低繁殖效率的生殖方式,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父母双方的遗传无知进行随机的排列组合在商业世界中,组合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蒸汽机和马车的结合诞生了汽车,多点触控屏幕、智能操作系统和手机的结合诞生了IPhone等等。
储备冗余和排列组合这两种创新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是牺牲一定的效率所以,做商业首先要有意识地放弃最大化效率,把节约地效率用来储备冗余,探索不同发展方向,如果实在找不到全新的方向,沿用旧时代经验积累的组合创新,产生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思路。
进化论个人启示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慌,作为微小的个体,普通人如何在进化论中汲取智慧?这是很宏大的话题抛开生物范畴不谈,进化论给我最大的帮助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类世界,世界是怎么来的?今天的世界何以至此?如何预测人类世界的运行?进化论就是帮助人类理解社会的方法论。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的模式:以理性主义的方式看待人类世界,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想把世界改造得更好从进化论得视角来看,任何一个生物都是不完美的,它携带者大量的祖先印记,从微小的变化而来,有很多得过且过的过程,甚至是没有目的性和设计性的,它不像机器能够设计一个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精简的方式,世界的运行规律也是如此。
人类世界的变化是进化的过程,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治理方式或生活方式是在人类历史中逐步形成,与当时得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相匹配中国人习惯的生存方式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在既定的路径上超过别人到了今天,传统的思维模式早就不适用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完全模糊,我们很难预测十年后AI会不会大规模取代人类,人类的家庭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在既定路线上狂奔,而是在混沌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和他人形成差异化竞争,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能力,这就是生物进化的能力回看地球40亿年的进化史,生物从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寻找到能够活下来、活得最成功的方式,这代人必须习惯这种生存方式。
其次,我们要有广泛地、低成本的试错机会人类一万年的历史,充斥着大量的意外、偶然、坠落、灾难、混乱,不断变化才是常态,岁月静好、单向递增反而是个异常今天人类又走到了十字路口,当路径不清晰时,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探索更多可能性。
我培养孩子的一个理念是,每天给她固定的空闲时间,自由地去探索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总的来说,传统的成功学告诉我们,在既定目标和既定路径下跑的比别人快,你就赢了,进化论告诉我们,在没有目标和路径的时候,通过广泛的试错,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结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人类终究走向何方?进化论是典型的保守主义,反对巨变,生物的生存技能不是平白无故或一蹴而就获得的,而是逐步积累的比如眼睛是高度复杂的器官,不可能一夜之间就降临在生物体上,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眼睛从一开始只具备感光的能力,慢慢地又发展到感受光线方向的能力,最终演化出感受图像的能力。
理解了生物积累的过程,你就会意识到,生物接下来继续向前走时,它只能基于现有的能力做调整世界“其来有自”,你也“其来有自”,过去的你会塑造今天的你,今天的你也会塑造未来的你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想一想过去积累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混沌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精品互联网创业教程,年会员只需98元,永久会员五折优惠中,享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站 长 微 信: qtxmw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