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 · 投你所好】大家好,我是 千投项目网站长投哥,今日站长实操网赚资源已更新!

iNature目前需要对世界各地不同群体的肿瘤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才可以为所有癌症患者进行预测治疗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中国实体肿瘤患者的基因组分布情况,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2022年7月23日,中山大学王铭辉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Landscape of somatic alterations in large-scale solid tumors from an Asian population
” 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超过10000名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进行了下一代DNA测序(NGS),同时根据国际临床法规对其中450个基因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通过对中美两国患者群体的体细胞改变基因、肿瘤突变负担(TMB)分布、基因融合模式和各种体细胞改变谱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结果显示64%的中国患者的癌症有临床可操作的基因组改变,这可能会影响与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决策。
这些发现揭示了中美两国患者肿瘤基因的异同,实验中收集了包括25种主要肿瘤类型和100多种肿瘤亚型的11553例患者的肿瘤标本和匹配的外周血标本在排除肿瘤含量不足、DNA生成率或随后技术失败的样本(n = 1359)后成功测序了10194个(88%)肿瘤样本。
在整个队列中,主要的肿瘤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大肠癌(CRC;12%),肝肝细胞癌(LIHC;11%),胃癌(GC;8%),食管癌(ESCA;6%),软组织肉瘤(STS;6%)、肝内胆管癌(ICC;5%)、胰腺癌(PAC;5%)、肝外胆管癌(ECC;3%)、乳腺癌(BRCA;3%)。
总的来说,这些主要肿瘤类型的分布,如肝癌(LIHC、ICC和ECC)和肺癌(NSCLC和SCLC),代表了中国临床实践中遇到的肿瘤分布和死亡率总之,该研究报告了中国患者中超过10000例实体肿瘤体细胞突变情况,这是亚洲人群中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实体肿瘤突变分析。
该报告为癌症医学提供了高度可靠的数据集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水平的比较分析全面揭示了异同性中国和其他民族实体肿瘤患者的体细胞改变之间的差异,对选择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是公共卫生的主要挑战,每年有超过200万癌症死亡近年来,精确肿瘤学已经实现了个体诊断、预后和治疗,其基础是日益精确和高分辨率的癌症分子分层,主要集中在基因组靶向治疗患者的种族也可能是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因素,因为不同种族的人群之间存在癌症基因改变的差异。
尽管已经进行了许多针对特定肿瘤类型的研究,但在亚洲人群中仍是空白在这项工作中,收集了超过1万名实体肿瘤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样本,并利用之前验证过的临床NGS面板识别基因组改变,全面阐述了东西方肿瘤患者的不同基因组特征。
这是一项针对亚洲实体肿瘤患者的大规模分子谱研究。

中国患者的实体肿瘤突变概况(图源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整个研究队列中,主要的肿瘤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大肠癌(CRC;12%),肝肝细胞癌(LIHC;11%),胃癌(GC;8%),食管癌(ESCA;6%),软组织肉瘤(STS;6%)、肝内胆管癌(ICC;5%)、胰腺癌(PAC;5%)、肝外胆管癌(ECC;3%)、乳腺癌(BRCA;3%)。
总的来说,这些主要肿瘤类型的分布,如肝癌(LIHC、ICC和ECC)和肺癌(NSCLC和SCLC),而相关基因在CRC和NSCLC中存在差异代表了中国临床实践中遇到的肿瘤分布和死亡率研究发现,早期NSCLC的女性非吸烟者EGFR突变较多,而晚期NSCLC的男性吸烟者TP53、CDKN2A、PIK3CA和KRAS突变较多。
年轻女性胃癌患者CDH1突变较多相反,老年胃癌患者往往有更多的TP53、NOTCH1和FAT4突变此外,年轻的LIHC、KIRC和骨肉瘤患者分别有TP53、TFE3和VEGFA突变,而年龄较大的LIHC、HNC和STS患者分别有CTNNB1、TERT和一个TP53突变。
总之,该研究报告了中国患者中超过10000例实体肿瘤的体细胞突变情况据我们所知,这是亚洲人群中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实体肿瘤突变分析该报告为癌症医学提供了高度可靠的数据集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水平的比较分析全面揭示了异同。
性中国和其他民族实体肿瘤患者的体细胞改变和可操作变异之间的差异,对选择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消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780-9。
—END—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微信加群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
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921253546@qq.com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精品互联网创业教程,年会员只需98元,永久会员五折优惠中,享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站 长 微 信: qtxmwdt